湘西土司古都老司城
老司城位于县城东20余公里处的麻岔乡司城村。这座古城,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统治的古都,亦称司城、老司城。土司时期,福石城是古溪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十分繁华。百姓流传,老司城分内罗城、外罗城,有纵横交错的八街十巷,人户稠密,市店兴隆,史书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的记载。清贡生彭施铎作《竹枝词》赞“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猛洞河漂流景区上游的土司城,这里是自唐、宋、元、明、清朝代以来留下的众多古文化遗址,也是湘西历代土家族土司王经营了八百多年的历代古都。千年祖师殿、彭氏宗祠、摆手堂、古墓葬、石坊、石碑等地上地下文物遍布,是一座天然的土家族“露天博物馆”,是一处寻幽觅古揽胜的旅游胜地。
“土王坐在老司城,一统乾坤”
唐代末年,江西彭氏征服了五溪诸蛮以后,当上了溪州58旗、380峒的土家族的“土皇帝”,建都城于永顺会溪坪。第十一代土司彭福石于1135年移都城于老司城。老司城,又名福石城,位于永顺县灵溪河畔,距县城17公里。它兴于唐末,旺于南宋,废于清雍正年间。它曾是溪州土司王的王城,也是当时中国土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如今已被专家认定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最典型最独特最集中的民族古文化遗存,有“土家族露天博物馆”之称。
老司城是中国土司制度一部形象的历史。
元代以来,全国土司总数有2000余家。土司制度的特点即分封地方首领世袭官职,“树其酋长,使自镇抚,以达其以夷治夷”目的。
老司城里的土司王由家族世袭官职,“父传子,子无传嫡兄弟”,除了对中央王朝规定负担的贡赋和征徭之外,一切军政事务皆由土司自治,执行“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禁令,不受朝代更替的影响,长期孤独于中央王朝之外。历代土司王在这偏于一隅的王城内饮烧酒操蛮刀拥美人,过着皇帝一般的奢华生活,经历了九个朝代的更换。
老司城里,一首歌谣保留了下来:“土王坐在老司城,一统乾坤……”
“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
土司时期,老司城分内罗城、外罗城,城里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有纵横交错的八街九巷,人户稠密,市店兴隆,史书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的记载。
往事越千年。如今的老司城遗址以老司城为中心,形成东西约两公里、南北约20公里的遗址。重点遗址面积约两平方公里,地上地下文物遍布,其间,遗存的土司内宫、寝宫、乐宫、地宫、御街和城墙、城门、烽火台、摆手堂、演兵场、土王祠、祖师殿等显示出的建筑格局,仍旧让人感到古城昔日的气势与辉煌。
土司祖师殿位于城南,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重建于明代。殿堂重重叠叠,依山势呈阶梯状往上,极其壮观。正殿34根大柱使用珍贵楠木,梁柱衔接浑然天成,无斧凿痕迹,是湘西颇具土家族特色的建筑群体。
彭氏宗祠位于城中心,内供历代土司的牌位,有精美的木雕像,各具神态,栩栩如生,为明代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第24代土司彭元锦任宣慰使时所建。祠堂前三棵古老的桂花树据说是土司时代栽植,如今依然葱茏,每年八月,老司城处处桂花飘香。
老司城的街道有左街、中街、右街、上街、河街、五铜街、渔渡街、紫金街等八街九巷,街道全由红褐色花纹卵石砌成的图案,匀称精致,古朴大方,颇具民族特色。尽管老司城的大多数建筑已不复存在,但人们仍可以从这些鹅卵石的街道勾勒出当年的城垣格局。
老司城留存遗址很多,现成为游客、专家、学者了解研究土家族历史和文化的珍贵的人文景观。主要有祖师殿、彭氏宗祠、土司德政碑、翼南牌坊、土司地宫、土司古墓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