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凤凰古城旅游网>>民俗民风

土家族——文学艺术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www.i7fh.com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6日

八、文学艺术
    土家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中,以勤劳和智慧创造的民间文学绚丽多姿,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谜语、歌谣、长诗、短歌等等。书面文学作品以诗词、散文、传说、碑记、谱牒较多。其中以竹枝词最为优美。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神话传说,多是关于描写人类和大自然的起源,原始社会的变化等,由祖祖辈辈流传下来。如“洪水登天”、“兄妹成婚”、“鹰公公与余婆婆”、“向王天子”、“巴务相”、“廪君化白虎”、“九节牛角”、“八耳锅”、“土家神马”、“腾云草鞋宿地鞭”等,都是对人类、族别、姓氏来历的神奇解释。
    “洪水登天、兄妹成婚”在中南和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都有流传。但是,在土家族中传说的却有特色。在说土家话的地方,把伏羲兄妹说成是张果老和李古娘吃了八个金丹所生的七男一女,只剩下“不索”、“雍尼”(伏羲、衣布)两兄妹,有的称为“罗氏兄妹”或“傩神兄妹”。洪水传说,是说在远古洪荒的时候,洪水滔天,世上只留下藏在葫芦瓜里的伏羲兄妹,在原始森林的山地里生活。经过“神授指点”,兄妹在马桑树下成婚,妹子生了个大肉(血)球,从天上掉下一把剪刀,把它剁成碎块;碎肉撒在土里就有了“土家”,有的甩在田里,就有了田姓。
    在巴东清泰坪的土家族中流传的“鹰公公和佘婆婆”,主要是说在远古的时候,有两个古老的部落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械斗。有一个部落被打得只剩下一个18岁的佘香香姑娘,她逃
到深山岩洞躲藏起来,但又被岩溪伏流冲到另一岩洞的口子,在上不去、下不来之际,幸亏天上飞来一只神鹰把她背到八坪荒山落了脚,还天天陪伴她开山种地。有一天,余香香在睡梦中梦见两只小鹰,闯入她的怀中,因此,她就怀孕了,生了一女叫芝兰,是姐姐,一男叫天飞,是弟弟,跟神鹰和佘香香共同生活。因为姐弟都是临潭所生,所以姓谭。芝兰和天飞长大后,佘香香在临死时告诉他俩,永世不要忘记鹰公公的恩情,要敬鹰公公,不准打鹰。佘香香死后,山上还是渺无人烟。于是,姐弟相约背靠背地绕山行走,如能会面是天意相合,他俩就成婚。可是,天飞行至密林中迷了路,幸亏神鸟指引,终于在一棵大树下,碰上芝兰,姐弟便结成夫妻,生儿育女,才有了八坪潭的谭姓土家。
    比较有名的神话传说有“张果老制天、李果老制地”、“太阳和月亮”、“男石柱和女石柱”、“孽龙与山王斗法”、“白果树开花最美丽”等。他们讲述这些神话,娓娓动听,生动感人。
    “张果老制天、李果老制地”,是说在洪荒时,连续下了七天七夜暴雨,大地汪洋一片,只有两姐弟躲在白瓜里幸存下来。后来,白瓜被水搁到岩石上,两姐弟探头张望,只见一片混沌,天无顶,地无壳。只有左右两边的山崖上,坐着张果老和李果老两个老头,怎么办呢?要生存必须有天地。于是姐弟就请张果老和李果老“来制天造地”。张果老七天七夜制好了天,打开南天门,一声霹雳,震醒了正在睡懒觉的李果老。他抬头一看,天已制好,就手忙脚乱,草草地制好了地,把地拿去同天一合,地大了,合不上,李果老就用双手一挤,把地挤得和天一样大,只是挤出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些疙瘩就成了地上的山。天地制好了,地上还是汪洋一片,李果老又用脚在地上划出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道道,让水流去,这样就形成了大地的河流,洪水才消退。
    “太阳和月亮”也是个有趣的神话。传说兄妹俩成婚有了十八姓土家以后,被观音菩萨接上了天,哥哥变成了月亮,总是晚上出来,妹妹变成了太阳,总是白天出来,兄妹昼夜轮流看护着自己的子孙。只是妹妹心中不安,老怕别人笑话她与哥哥成亲的事,于是,观音菩萨就给她一包花针,谁要看她,她就用花针刺谁的眼睛。所以,当人们望太阳的时候,就有一些花花绿绿的针刺得人睁不开眼睛。
    “马桑树为什么老弯腰”,也是土家先民为了说明太阳和月亮来历的神话传说。说的是张果老在造天的时候,看到地面水太多了,就造了二十四个太阳,昼夜地晒;晒得大地干涸,草木不生,地皮龟裂。这时,有只青蛙忽然发现一棵长得齐天高的马桑树,就沿着树干爬上天,一口吃一个太阳,一连吃了二十二个。当它正要吃剩下的两个太阳时,被洛英发现了,洛英急忙挥舞棍棒将马桑树打弯,青蛙再也吃不到天上的太阳了。从此,地上长了草木,只是马桑树再也伸不直腰了。洛英让两个太阳,一个照白天,一个照黑夜;照黑夜的就是月亮。这虽然是个神话传说,但是土家地区的马桑树特别多,总是长得弯弯曲曲的,确是事实。
    土家的神话传说,往往是赞美所信奉的神祗,把民族的首领或英雄人物加以神化。如:“向王天子”、“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覃厘王”、“吴著冲与惹巴冲”、“八部天神”、“山神土地”、“猎神梅嫦”等较为著名。
    “向王天子”在清江流域流传较广。传说向王天子曾用牛角作号令,带领土家先民疏通了清江的所有支流,所以有“向王天子吹牛角,吹出一条清江河”的说法,后生在清江驾船放排,都要先祭向王天子。另一传说是在很早以前,清江上发生过一场战争,人们都躲到山上向王庙洞里,敌兵追到对面山上,对着向王庙洞打了三炮,突然洞门关上了。随后,只见一个人坐在高山岩洞顶上,把脚伸到岩下河里洗脚。敌兵看见这么大个人,就不敢再打了。
    关于“向老官人”的神话传说很多,总的都说他是土家族先民中智勇双全的神人。传说向老官人能降服黑马,皇帝专门召见了他。皇帝问:“你家有多少人?”他说:“有三斗三升三碗小米种那么多人。”又问:“煮饭挑水有多少人?”他又答:“七十人煮饭,八十人挑水。”再问他:“房子有多大?”他再答道:“千根柱头落地,万个门口出入。”皇帝又问:“这样大的房子扫地怎么办?晚上点灯有多少盏?”向又答道:“风扫地,月点灯。”皇帝弄不清他这话的意思,心想反正不如他了;又接连追问:“那吃住又怎样?”向老官人又答道:“吃的金子饭、银子菜,有皮无骨象牙筷,用的玉石翡翠碗,日吃江边的水,夜睡独脚龙床。三只船下水拖盐,魔鹰滩打沉了一只,少了三天盐吃。”向老官人对答如流,一席话把皇帝说的目瞪口呆,心想:向老官人住的逍遥宫,胜过金銮殿,赛过神仙府,超出帝王家。自己贵为天子,倒不如他。虽然这样想,嘴里却说:“你文武全才,富贵成双,现赐御酒十瓶,以示圣德,休负朕望。”向老官人接过御酒出朝,第二天就骑着黑马,向回家的路上飞奔,他在白马渡喝御酒被毒死(一说被杀死)。土家族为了纪念他的机智,土王祠的三个神像中,向老官人就是其中之一。其实,向老官人与皇帝的对话是顺口答的。他是个出身贫苦的土家小民,皇帝却被他吓倒,并要把他置于死地而后快,反映了皇帝的愚昧无知和昏庸。
    相传“猎神梅嫦”住在武陵山脉的梅山坡下,她父亲的打猎本领高强,梅嫦从小就跟他去山林里学狩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梅山上有七只凶猛的老虎,有六只是被她父亲打死的,还剩下一只危害人民。一天,这只猛虎在酉水河东到处残害居民和过路行人,咬噬家禽家畜,吓得家家关门闭户,行人绝迹。梅嫦决心要除掉这只黑虎,便一人手持猎枪,进山寻虎,跟虎斗了半天,最后把它打死。她自己的衣服已被虎撕烂,遍体鳞伤,也死在山上。土家族为了纪念这位为民除害的女英雄,就称她为梅山草神,每逢过年过节或进山狩猎归来,都要祭祀她。
故 事
    在那山上熊熊的篝火旁或三角架火炕边,土家青年最喜欢洗耳恭听老人们“讲古”。一个故事、一个笑话、一个寓言,打打哑谜,真是热闹。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刘德培讲的故事就有500多个,题材广泛,讲得绘声绘色,感人肺腑。
    湘鄂渝黔边的土家有很多人会讲土王的英勇神奇,也会说唱土司的残暴。例如:“吴著冲和彭士愁”,讲的是在五代的时候,彭士愁与吴著冲交战的故事。吴著冲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叫科洞毛人,一个叫鲁利嘎巴,他俩都力大无穷,能举千斤。一天,彭士愁拿了许多小蚂蚁放在一块有裂缝的岩头上。对毛人说:“你的力气大,看你能不能一拳把这些蚂蚁打死。”毛人笑道:“这有何难?老虎都能一拳打死,这些小蚂蚁不在话下。”说罢,他就一拳打下去,蚂蚁没有死完,又是几拳,手打出了血,蚂蚁还在爬着。这时,彭士愁用手指头把蚂蚁一个个弄死后,对科洞毛人说:“你几拳没有打死它们,我只要一个指头就行了,你还不投降?!”科洞毛人就降了。但是,鲁利嘎巴还不服气,彭士愁就拿出一根稻草,对他说:“你说你力气大,你能把一根稻草丢过河,就算我输。”鲁利嘎巴一连丢了几根,都丢在河里,这时,彭士愁不慌不忙,将稻草捆成一捆,一下子就丢过了河,鲁利嘎巴也降了他。接着,彭士愁又打败了吴著冲和其他洞主,当了土王。这个故事只是彭士愁智取十八蛮峒的片断,语言简练,成功地塑造了彭士愁这一土家先民中智勇双全的首领形象。
    “白鼻子土王”说的是从前永顺土司出了个白鼻子土王,共讨了48个老婆。他的鼻子时常发痒,一发痒他就要杀人,将血涂在他鼻子上才舒服。当他快把他的部下杀光时,他又害怕土家百姓起来反抗,于是,下了一道命今,不准老百姓的房子盖瓦,盖了瓦的房子,统统改成木房子,以便他在老司城坐着就能看见土民在家里干什么。等到木房盖成后,白鼻子土王就到高高的山上,叫人在下面放火,一霎时火光弥漫,喊声震天,他反而在高山上哈哈大笑,真是暴虐到了极点。
    土家人民的故事多如繁星,较著名的有:  “聪明的波七卡”、“热其入”、“卡铁的传说”、“巴列降龙”、“兄弟渡口设巧计”等等。
    “向叫花子请愿”是一个有趣的人民斗府官的故事。向叫花子(即乞丐),原名向光瑞,机智多谋。他住在五峰白溢寨前夹湾,由于荆州府官的重课粮税,土家无以为生,而那里的石窑、溪流总是在盛夏之时结冰,暑过冰即消,但官府并不了解此情。向光瑞便在伏天去取冰一块,背到官府去请愿。他一见官员就跪禀:“土家苦寒,六月结冰,求大人免赋。”府官目睹此情,便信以为真,勒令革除田粮赋税,还立了“府示永革”四个大字的石碑,至今白溢寨的这块石碑还屹立未动。
    土家族民间流传的笑话故事,语言犀利,妙趣横生,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如“地主家没有良心”,讲的是帮工杜老幺在腊月廿三要回家去,收拾包袱(即行李)的时候,地主怕他带走他家里的东西,在一旁监视说:“杜老幺,你那些不值钱的褂子裤子,没有丢掉吧!”杜老幺笑了笑说:“该不会吧!”杜老幺走了,地主还在东寻西看,忽然,杜老幺又闯回来喊老板,地主问:“什么事呀?”杜老幺喊道:“良心掉了!”地主反问道“是良心吗?”杜老幺问地主:“是不是你藏起来了?”地主骂道:“哼!这屋前屋后随你搜,我家没有良心!”
    土家寨子流行的童话寓言,短小精练,哲理性强,寓意深刻,富有山地民族特点。“猴子的屁股为什么有一个红疤”,是因为它好喜不好忧的缘故。有一次,乌鸦急急忙忙赶来向做山王的猴子大哥说:“山里要起火了!”喜鹊听了说:“猴大哥做山王,这个山是不会起火的。”猴子听了喜鹊的恭维话,心里乐滋滋的,便忘乎所以,睡了大觉。后来,山火烧起来了,猴子还在做梦,直到火烧它的屁股时才惊醒,幸免一死。但是,它的屁股上却留下了一个红疤。
    土家老幼都喜欢打哑谜,就是在盘歌、舞蹈和讲故事时也少不了它。田泰斗在一首竹枝词中记叙说:“南瓜赤豆细烹庖,赚引乡邻剥夜包(谷),一个哑谜猜不透,灯前月下共相嘲。”五峰土家山寨盛产包谷,秋收时,夜约邻舍剥包谷皮,互猜谜语,哄戏笑耍,共享丰收的乐趣。五峰民间故事家刘德培所作谜语五百多条,语言精练,结合了当地民族和地方特色,很受土家群众的欢迎,已收入五峰民俗丛书中出版。土家民间还用大量的谚语和歇后语来表达他们的理想和情感。
歌  与  诗
    “农人随口唱山歌,北陌南阡应鼓锣”。这是五峰清代土家族诗人田泰斗咏农事的诗句。说明土家族地区自古就有善歌的传统。现在,土家山寨每年都有赛歌盛会,只要唱起歌来,可以废寝忘食,几天几夜对歌的词不重复。他们在路上不论碰见熟人、陌生人,对起歌来,就可以建立友情;早晨相遇可以唱到日落西山,还热情邀请你到土家寨子去做客,所以说土家山乡是歌的海洋,一点也不夸大。
    土家族的男女老幼都会唱歌,既有先民口头传承下来的传统古歌,又有即兴而歌的大量新歌,内容繁多。从天文地理到劳动生产、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交往活动;从古到今,无所不包。通过提问解答、抒情、辩论、讥讽等等对歌,来表达各种情感,形式不拘。因而歌词大多数又是可唱的诗,只有少量民谣是通过朗诵形式流传的。诗歌体现了土家的民族性格,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是互相交流思想感情、传授生产知识、社会生活方式和哲理道德的工具。
    土家族地区的民歌,异常丰富,大致可以分为劳动歌、苦情歌、爱情歌、风俗歌、儿歌童谣等类。由于新中国建立前土家大部分地方的群众多会汉语,所以民歌多用汉语来唱,用土家语歌唱的也有。
    薅草锣鼓歌,有的叫“挖土歌”,是劳动歌的一种。相传土家先民定居于湘鄂川黔时就是一边敲锣击鼓,一边劳动生产。以后集体开荒、挖土、薅草、采茶都要打“山锣鼓”、唱山歌,数家或十几家乃至几十家在一起时,土家群众都自愿去赶打“山锣鼓”,不计报酬。正如鹤峰竹枝词所记:“栽秧薅草鸣锣鼓,男男女女满山坡,背上儿放阴凉地,男叫歌来女接歌”。薅草歌一般以七言四句、七言五句居多。对歌是在正词中穿插衬词或“号头”,穿插的句子多样,这是薅草歌的主要特点。如“激励歌”:
    领唱:太阳出来坡背黄,
    薅草人儿忙又忙。
    合唱:打闹锣鼓震天响,
    薅草薅过几道(山)梁。
    劳动号子也是多样的,都与溪涧劳动生活紧密相连,具有民族特点。在江河行船放排、开山打石、修桥筑路、筑坝建堤、建筑房舍等的劳动中,都用号子协调操作,减轻疲劳;号子多由一人领唱指挥,众人相和,声声高吭、刚健有力。
    土家族在对歌中,情歌占的比重较大。如“结交歌”、“初恋歌”、“赞美歌”、“相思歌”、惜别歌”等;盘歌多是与土家族历史上的“以歌为媒”分不开的。传说情歌如“十爱”、“十送”等流传至今,即兴而歌最多。歌词纯真,比喻影射,寓意抒情。如《半崖一树花》:
    半崖一树花,
    山都映红哒,
    蜜蜂不来采,
    空开一树花。
    隔山望见那山红,
    我想扯到栽一蓬,
    早晨出门三瓢水,
    黑哒回来把兜蒙,
    这样殷勤花不红。
    苦情歌是土家族叙述在旧社会受剥削压迫的悲歌。如“反抗歌”、“诉苦歌”、“长工歌”、“十二月苦歌”、“单身苦歌”、“苦媳妇歌”等。有的苦歌既表达苦情,也倾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新中国建立前,在长阳土家族流行的“长工歌”中的一段歌词:
    一条丝瓜九条棱,
    世上长工难为人,
    不等半夜就喊起,
    不到天亮赶出门。
    一赶赶到黑松林,
    半夜三更才进门。
  又如山歌《土家只望共产党》:
    五荒六月望风凉,
    十冬腊月望太阳。
    土家只望共产党,
    好比孩儿望爹娘。
  土家族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姻丧葬、信仰礼仪、社会制度等方面,有一套风俗歌。如结婚有婚俗歌、哭嫁歌;年老死亡有丧葬歌;祭祀有各种神歌;还有祝寿歌、起屋架梁歌等。
    哭嫁歌,是自由体的抒情诗。女孩从小就练唱的哭嫁歌,如长阳流行的《伤别离》:
    长大成人要别离,
    别离一去几时归!
    别离总有归来日,
    能得归来住几时?
    四川下来十八滩,
    滩滩望见峨眉山,
    峨眉山上般般有,
    只少芍药和牡丹。
    妹妹去,
    哥也伤心嫂伤心,
    门前一道清江水,
    妹来看娘莫怕深。
    土家儿歌的曲调与当地民歌的一样,只是曲调较简单。如五峰的儿歌《大月亮》流行较广泛,还有《催眠曲》等等,音调柔和,节奏缓慢。
    土家族的民歌中,除大量短歌外,有一定数量的长篇诗歌。其中叙事诗歌较多,如“古歌”、“神歌”以及史诗、历史歌曲(包括革命赞歌)等。它们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富有民歌特色,情节生动、词句朴素、艺术性较强。如用土家语唱的《梯玛神歌》中,有一段歌词是叙述祖先起源和人生哲理的,汉译为;
    噢!
    喂!
    自从盘古开天地啊,
    农伯祖先到这里,
    日日夜夜开荒生产,
    日日夜夜生产开荒。
    年年(嘛)风调雨顺,
    家家户户保平安。
    要吃饭就得挖土,
    要吃肉就得喂猪,
    要穿衣就得种棉,
    这才样样都不差。
1864年,湖北长阳土家族人田思群继10年前白莲起义之后,高举反清的旗帜,造了清廷的反。《田思群造反歌》就是长阳土家族民间流传的长篇叙事诗,共有二百二十行。
    1928至1935年间,湘鄂川黔交界地区建立起革命根据地。此后,在土家族人民中流传着大量赞美革命和歌颂革命英雄人物的长篇叙事诗。如在鄂西宣恩土家人中流行的“要当红军不怕杀”中说:
    不怕穷来不怕穷,
    穷人骨头大不同。
    骨头硬似铁砂子,
    血要染得天下红。

    太阳出来满天红,
    扛起梭镖跟贺龙。
    贺龙跟着共产党,
    共产党里有个毛泽东。

    吃菜要吃白菜心,
    当兵就要当红军。
    穷人跟着共产党,
    黑夜有了北斗星。

    你跟贺龙当红军,
    我带娃娃把产生。
    十年不回十年等,
    总有一天转回程。

书面文学
    土家族的书面文学产生较晚,据史籍记载,汉唐时期虽有汉族文职官员及仕人在土家地区兴学和传播汉族文化,但对土家族的影响甚微。明朝时,规定土司子弟不习汉文不得承袭,要他们在邻近州府入学。从此土家族上层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加深。清代“改土归流”后,府州县学兴起,义学私塾增多,入学的名额扩大,在科举制度推动下,土家仕人辈出,土家族地区迅速渗透着汉族的文化,书面文学已蓬勃兴起。
    土司时期,湖广的永顺司彭世麒著《永顺宣慰司志》,彭明道著有《逃世逸史》;容美司自田世爵习文起,其后辈四五代都擅长诗文,田子寿创开诗派,著有《艺序诗草》。明末清初的田舜年精通经史子集,著作多。如《二十一史纂》、《二十一史补遗》、《容阴世述录》、《田氏一家言》等。他还有大量的诗词,收入《白虎堂集》、《清江纪行》等。据《冉氏家谱》记载,从十五世土司冉天章起,几乎代代土司都擅长诗文,著有“诗集”或“诗文集”,二十一世土司冉天育著有诗集《詹詹言集》,二十二世土司冉奇镳著有《拥翠轩诗集》。石柱土司舍人马斗慧,壮年时便著有《搏风社稿》、《荒草稿》、《泼墨吟》等诗集,并汇集为《竹香斋诗集》。以上所叙,都是川东南土家族地区书面文学作品中的佼佼者。
    清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已如内地设学,开科取仕,因而文士诗人辈出,著述倍增。长阳彭秋潭著有《秋潭诗集》、《赡艺集》等。五峰田泰斗曾参与纂修《长乐县志》,著有《百一山房时文》、《望鹤楼诗抄》。来风向正斌撰《向氏历代功爵政治记》。彭勇行著述较多,曾撰《味楼山房骈体文》、《风土志日记》等。酉阳直隶州改设后,先后考中进士的,有冉广炳、蔡世佑、陈景星三名土家族仕人。他们努力学习汉文书籍,获得进一步提高,诗文著作更多。道光十九年( 1839)出生于黔江的陈景星,一生诗作,计不下千,其作《壮游》、《磨铁》、《田居》等集,现存诗歌近700首。
    古代和近代土家族作家都习汉文,文学诗词具有土家民族特色的首推竹枝词,其次为古体诗。
    土家先民巴人,善讴巴歌,在远古之时便很出色。巴人讴歌,以短笛和之,以竹枝击鼓,踏点起舞,这种词牌在川东梁山一带又叫做“杨柳”。魏晋南北朝郦道元记有二句式竹枝巴歌。在唐代,经刘禹锡整理成为竹枝词,经白居易、陆游、黄庭坚等传播,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喜爱的诗歌之一。
    竹枝词内容,多记土家地区的山川景色、生产生活、风土人情,语言清新,多用谐音,萧洒醇郁,自成一体。
    彭施铎所作竹枝词,记土家正月初三至十五玩“摆手”调年的盛况:
    福石城中锦作窝,
    土王宫畔水生波。
    红灯万点人千叠,
    一片缠绵摆手歌。
    田泰斗记风土人情的竹枝词很多。其中元霄节的一首:
    逐户灯光灿玉缸,
    新年气象俗敦庞。
    一夜元霄花鼓闹,
    杨花柳曲四川腔。
又如田思群所赋古诗,至今仍在长阳土家中流行传唱:
    神里龙泉夜放光,
    多情赠我是张郎。
    精兵数练桓桓虎,
    宝剑重磨肃了霜。
    非是用心残黎蔗,
    只因当道化豺狼。
    文章报国犹嫌浅,
    自有均平齐治方。
音乐与舞蹈
    土家族的先民是以擅长巴渝歌舞闻名的。现在土家民间仍“俗喜歌舞”,还有大量关于民间善习歌舞的传说故事。他们的音乐、舞蹈都具有南方山地的风采和民族特色,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多数歌曲没有乐器伴奏,有的需要打击乐器配合;有的歌独唱;有的要边唱边舞;有的由一人领唱、众人相和。歌唱形式多种多样。全曲的用音不多,乐音简朴,旋律清晰,易学易唱,这是土家民歌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旺盛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山歌为常见的歌唱形式,唱腔可分三类。一类是调门高、音域宽广、旋律的起伏较大,节奏自由,拖腔很长,所用衬词较多,感情奔放。唱者常采用在山巅上叫歌时的歌腔,以独唱的居多。二类是平腔山歌,旋律比较平稳,抒发感情细腻,歌者多在野外荒郊用本嗓音抒情叙事而唱。三类是低腔山歌,这是土家妇女在新中国建立前常咏的一种歌调,音量较小,音调低沉柔和,旋律迂回委婉,节奏感强。唱时,如泣如诉,叙事表达感情都较适合。
    土家在山地演奏的乐器,有木叶、咚咚喹、皮鼓、短笛、唢呐等,他们擅长于吹奏乐和打击乐。土家男女从孩童时,就喜欢衔树叶吹哨戏玩,长大些就用常青树叶吹奏山歌曲调。木叶可以吹奏出清脆悦耳的乐音,音响如同婉转的鸟鸣,悠扬嘹亮,伴奏歌曲,清新感人。
    龙山洛塔土家族聚居区有个民间传说“一根藤”,是说龙山洛塔亚那沟有个姑娘叫七乃,从小就乖巧,能唱山歌和吹咚咚喹,小伙子都喜欢听。搓它尼的小伙子老五经常和七乃劳动、吹木叶、唱盘歌,发生了爱情。七乃的母亲答应了老五和七乃的亲事。可是后来七乃被土官田余看中了,要娶她作儿媳妇,托媒说情不成,就派兵抢七乃与他儿子田光福结婚。七乃在洞房里,与田光福搏斗,把他摔死了,田余把她打进死牢。老五约人去劫狱,把七乃救了出来,他俩逃到深山里,在葛藤花下唱思念亲人和骂田余的山歌,唱呀、唱呀,把心里的苦水都唱了出来。
    他们究竟唱了多少山歌,谁也说不清,后来,老田余派兵围山搜查,要处死他们。他俩便吊在一根葛藤上,不屈而死。七乃和老五死后,山风刮了三天三夜,在风声里,人们还隐约地听到他俩的山歌声和木叶声。在洛塔地方的老人,每当山风吹来的时候,总是要念叨:“七乃和老五又在唱歌,吹木叶了”,颂扬他们的反抗精神,称赞他俩是唱山歌和吹木叶能手。
    咚咚喹是土家族的单簧竖吹乐器。它用长约15公分,直径约2公分半的细竹制成;四个小孔,下端切成斜口,即成为咚咚喹。它的筒音分官和徵两种调。土家妇女、儿童喜欢用它演奏,目前还保持着“巴列咚”、“来哟来,来哟荷”、“呆都里”等传统曲调,多数带有歌词,既可用它来作演奏,又可作为民歌来演唱。咚咚喹吹奏的曲乐柔和、欢快,活泼优美。
    关于咚咚喹,湘西龙山的他沙,还流传着优美的传说故事。他沙的索多,住着向福和向勤两兄弟,哥哥好吃懒做,看人说话,后来成了土官和首富。弟弟勤恳务农,忙于学艺,成了吹咚咚喹的能手,只要向勤一吹奏,树听花开,百鸟团聚。后来他在洞宫给洞神吹了三天三夜,洞神说他还吹不动天神,就送他一根金灿灿的咚咚喹,要他勤学苦练。向勤得了宝贝咚咚喹,爱不释手,天天晚上都练吹奏,学了一百天,就会吹百鸟的叫声,学了一千一百八十夜,自然界发出的所有声音,如刮风、下雨、打雷声等等都会吹了。向勤勤学苦练吹咚咚喹,学成了精灵,土家兄弟要风,他一吹咚咚喹风就来;土家父老要雨,他一吹雨即至;土家乡亲没有山珍野味过年,他一吹,就有了过年的美味佳肴;咚咚喹成了他的无价之宝。他哥哥想把向勤的宝贝咚咚喹献给女土司王的总理(土司署内总管事务的土官)哥哥,以便自己升官。于是,向福先是打发老婆去诱骗向勤交出“宝贝”未成,就派士兵去抢了咚咚喹,土民们推举向勤作首领,准备攻打老司城。这事被女土司王知晓后,便在老司城的教场坪向土民宣布:将官迷心窍的向福、贪赃枉法的总理投入牢房待惩,封向勤作艺师,带着咚咚喹去四十八峒传艺。此后,千千万万的土家青年都会吹奏咚咚喹,逢年过节都要吹奏咚咚喹伴舞。
    土家儿童会用小竹管制作四五寸长的短笛,并能吹奏出悠扬的曲调。牧牛放羊的孩童,最喜欢用它吹奏歌曲。
    湘鄂西、渝东南的“打溜子”、“打家业”、“花锣鼓”(又叫“盘锣鼓”),用的乐器有棋子鼓、头钹、二钹、土锣、马锣等,三至四人合奏,巧妙配合,节奏鲜明,能演奏出“导板”、“联八句”、“扬歌”、“穿号儿”、“猛虎下山”、“龙摆尾”等一百多个优美唱腔曲牌。土家人在薅坡草或拔秧草时,有的也要打锣鼓和吹唢呐,间以歌声,垦荒、开田都要打薅草锣鼓。
    土家族擅长舞蹈,多数舞与歌乐结合在一起,也有与原始的戏剧相结合形式出现的。据恩施州调查,传统舞蹈有玩“摆手”(跳社巴巴)、“跳丧”、“穿花”、“玩耍耍”、“打花鼓子”、“八宝铜铃舞”、“竹棒舞”等68种。
    “摆手”,新中国建立前一般多是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有的延至十七日)吃过晚饭后,就开始玩摆手。“小摆”有摆三晚上的,也有摆七晚的。龙山马蹄寨、龙车、洛塔一带,每三年大摆一次,要玩七天七夜才能收摆。大摆手也是祭祖先的活动,不仅有军事动作,还有农事舞蹈。
    摆手舞的特点是出左脚,摆右手,出右脚,摆左手,两手摆动的弧度一般都不超过双肩或眉间。摆的形式有“单摆”、“双摆”、  “回旋摆”三种。表现的内容:有与祭仪有关的“双手合十”、“观音坐莲”,有与劳动和生活有关的“砍火畲”、“种五谷”、“纺棉花”等,约有40多套舞蹈动作,大多动作精练,生活气息浓郁,表现出土家人民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
    “跳丧”:因为唱词的结尾有“撒尔嗬”的呼叫声,所以又称这种舞蹈为“跳撒尔嗬”,是鄂西土家族古老的丧葬祭祀歌舞。跳丧时,由善歌的歌师在亡灵前击鼓叫歌,二人、四人或八人接歌起舞,边唱边舞。一人执鼓领唱,众和,执鼓人以鼓点指挥舞蹈,以鼓点变换曲牌。脚跟鼓点鼓跟脚,无弦乐伴奏。一班人跳一小节或几小节就喝一杯酒,这班人跳累了,再换另一班人跳。
    跳丧的舞段很多,有“四大步”、“滚身子”、“么姑姐”、“犀牛望月”等几十种。跳时,边歌边舞,舞姿多保持弯腰、弓背、曲腿、臀部向下颤动,脚成八字形,双手在胸前左右摆动。年纪很大的老年人跳时,几乎要蹲着跳。
    唱词内容多是叙述死者生平事迹和乐事,赞扬死者及前辈的武勇功勋,歌颂死者勤劳的高尚品德,也叙及死者生前社会生活趣事。也有安慰死者家属的吊唁。唱腔分高腔、平调两种,节奏非常鲜明,悦耳动人。
    新中国成立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的文艺工作者,在传统“跳丧”舞的基础上,创作出“巴山舞”,深受土家族群众的喜爱。巴山舞现共有6套,即“半边月”、“靠身子”、“四合”、“风摆柳”、“喜鹊登枝”、“双龙摆尾”。舞蹈步伐多为小平步、点步、四大步等,两人或数十人乃至百多人都能成对参加,也可以交换舞伴。“巴山舞”,是土家族现代歌舞的艺术结晶,已成为鄂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
    八宝铜铃舞,八宝铜铃原是土老师主持祭仪时用的“法具”之一。酉阳的土家人传说,八宝铜铃象征着土老师所骑的宝马,系铜铃的五色丝带是马的鬃毛,其舞多模拟养马、洗马、逗马、上马、跨马、溜马、奔马、勒马等动作,所以又称马舞。
    现代在土家族地区民间较为流行的歌舞,当推花灯,有的地方又称“地花鼓”或“玩耍耍”。湖北长阳一带各族人民每逢婚期、祝寿、报喜或劳动之余,就喜欢跳这种舞,称为“打花鼓子”。秀山花灯分为单花灯、双花灯和花灯戏三种。花灯舞共有220多种,内容多是演唱劳动人民的生活、爱情、生产知识、历史传说故事、调年祝丰收、庆平安等。
    土家族地区仅鄂西就有7个剧种,12种曲艺。湘西土家族在“调年”时演出的“茅古斯”(或作“毛故事”)具有原始戏剧的雏型;还有阳剧、酉戏等。由于土家与汉族接触较早,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至迟在明末清初,这里已出现了戏剧班子,鹤峰的柳子戏可能源出于梁山调,大约在宋代已在土家地区盛行。南戏、南曲都是土家族和汉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茅古斯是土家族早期的戏剧形式,曾流行于龙山、永顺、古丈一带,虽还没有完整的戏剧形式,可是已有模拟人物和故事情节,通过道白来表达内容。剧中模拟的都是土家族远古祖先的三世人物,表演者全身都用稻草包扎,头顶有五根辫子,象征着先辈全身都长满了毛。
    明末清初,容美田氏土司就把汉族地方的楚调、秦腔、昆曲引进到湘鄂西土家族地区,到清乾隆年间,汉戏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具有湘鄂西地方特色的“南剧”。它有近一千个剧目,主要是演唱一些传奇故事和历史剧,声腔高亢,富有土家山乡风格。
    “傩愿戏”又称“土地戏”。湘鄂西和渝东南的苗族、土家族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仍有还傩愿的习俗,并有酬神的戏曲。有的是一二人、三四人或六七人,多的有十多人唱这种“神戏”。其中有一些封建迷信的内容。唱腔有30多种曲牌,以打击乐接腔伴奏,基本上已具备了戏剧的形式。
    土家地区的曲艺多种多样,说唱方式特殊,这是土家与汉族文艺交流结合而产生的又一朵鲜花,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南曲的曲牌有几十种,经常弹唱的有十多种,传统剧目多达一百多个。
    满堂音(弹唱),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文艺工作者,在皮影声腔调的基础上,创作的一个新曲种,表演形式以坐唱为主,主要道具为土制琵琶。演员边弹边唱,夹以方言道白,形式活泼,既可抒情咏景,也可叙述长篇故事,为当地各民族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一个曲种。
工艺美术
    土家族的工艺美术丰富多采,充分反映出劳动群众的聪明智慧。精湛的工艺美术品,往往附着于土家的手工制品和建筑物上。主要有纺织、编织、刺绣、蜡染品等,纺织品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当推“溪布”、“峒锦”。土家妇女善织溪布和“西兰卡普”(汉译“打花铺盖”),这是她们的专长。
    秦汉时期,土家族先民擅长纺织精工细布,叫做“賨布”,是向朝廷纳贡赋的珍品。到宋代,湘鄂渝黔交界地区的土民,向朝廷贡献的“溪布”,就保持了“賨布”的传统特色。纳贡的另一珍品“峒锦”中,以“西兰卡普”最精美,在中南、西南少数民族中也是佼佼者,早已载人史册。土家族也流传着许多巧织峒锦的故事。“白果花”就是其中之一。一个擅长彩织的姑娘,为了在“西兰卡普”上织出半夜开花的白果花,长期深夜到白果树下观察,引起了嫂嫂向公公诬陷她半夜外出与人幽会,老人信以为真,竟用拐杖将姑娘打死,于是,本来是白色的白果花,被姑娘的鲜血染成了红色。
    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开始学习彩织,有的到龙山、来风等地去拜能工巧匠为师。在结婚时,姑娘必须有土花铺盖作嫁妆,否则会被人瞧不起或嘲笑。因此,土家姑娘在婚前总是起早贪黑,呕心沥血,勤恳精制她心爱的土花铺盖。一般多用蓝色或黑色作底纱,再用五颜六色的彩色丝线或十字线织成各种耀目的美术图案。彩织文饰一般分三类:一是取材于自然物象的图案;二是各式几何图案花纹;另一种多是文字图案。其中又以几何形图案的比重较大。土花铺盖一般都是用三块“西兰卡普”缀连而成,每块两端都织有花边,构成整幅被面上的锦绣图样,大方美观。
    土花铺盖的花纹各式各样,绚丽多姿。仅来凤即有300余种,大都取材于土家族的生活。比如“土王五颗印”、“迎亲图”、“四十八钩”、“桌椅花”、“蝴蝶扑牡丹”、“四凤抬牡丹”等等,这些图案设计独特,造型幽雅、情态逼真、栩栩如生,真实地反映出土家族的生活、历史、风俗习惯。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传统编织“西兰卡普”的工艺技术,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提高。2003年10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文化节上展示的“西兰卡普”受到巴黎市民和各国宾客的一致称赞。
    土家妇女喜欢在鞋面上刺绣。有不少八九岁的女孩就开始学做鞋面花。稍大一些的女孩就学会挑花、牵花(又称装花),多用白色土布或色布作底布,以丝线或十字花线在底布上面刺织成各种画面,几何形图案和鸟兽虫鱼、花卉草木、自然风光。她们也喜爱绣花,往往先用彩色线刺绣各种图样的花边,然后滚在衣襟边上,有的则直接在衣角上绣花,在床单、帐帘、枕头、帕子、带子、荷包、围裙上都有精工的刺绣。新中国建立前土家有一首抒情歌:
    白布帕子四只角,
    四只角上绣雁鹅。
    帕子烂了雁鹅在,
    不看人材看手脚。
    可见土家姑娘如何珍爱自己精心的刺绣。而她们的作品,结构大方,色调艳丽,富有山乡和民族特色。
    他们用竹篾编织的箩筐、背兜、提篮等都十分精美。土家地区的“向王天子庙”和“土王祠”等神祠建筑,集中反映了土家人在实用美术方面,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

凤凰古城旅游接待中心
独立成团咨询专线:400-8830-999
散客拼团咨询专线:微信:13207445888
自助游线咨询专线:微信:18974493319
自驾车游咨询专线:微信:18974413622
商务会议咨询专线:微信:18974413522
报名流程
1——选择来张家界的交通方式
2——选择更好更合适您的旅游线路
3——联系我社进行详细咨询
4——按照您的要求进行行程确认
5——导游在出站口接站启程
凤凰旅游线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