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凤凰古城旅游网>>民俗民风

土家族——教育、卫生和体育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www.i7fh.com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6日

九、教育、卫生和体育
教    育
    土家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文字,学校教育在较长时期内没有发展起来。到了唐宋年间,才逐渐有了能通晓汉文的土家族仕人和官员。
    在元代,鄂西的建始、施州等地都已着手兴建学校。至明朝,土家族地区的教育有了进一步地发展。明太祖曾下令:“诸土司皆立县学”。明孝宗又下令规定,土司、土官子弟,凡要承袭土职的,必须入学,不上汉学的,一律不得承袭土司、土官的职位。因此,土家族地区的县学、司学较前增多。当时有的土司往往在本地自立书院、私塾等,但多系土官本人及其嫡系子孙就读,不准土民入学。清政府在“改土归流”以后,改变了土司统治时期不准土民入学的规定,在土家族地区设立府州学校、县学和义学,对土家也采用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度,学校较前增多,土民入学的人数增加。从此,汉文在土家族地区传播更加广泛。
    到了近代,土家地区的学校教育,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因设立学校的时间较汉族地区晚,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土家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仍远远落后于汉族地区的发
展水平。
    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土家地区除恩施城里有一两所中等专科学校外,较大的城镇再没有较高等的学校了。广大农村几十里地没有一所学校,到县城上初中的学生困难很多,如有的学生上学要走三至五天路;就是上小学也很困难,上坡几十里,下坡十几里,一走就要半天多,到了学校来不及上几节课,就得往回走,造成几百户土家人没有识字的,全寨子文盲是司空见惯的事;个别农家子弟能坚持上二三年学,是很不易的事,但回到家里干农活,很快又复盲,以至不少土家农户世世代代是文盲。恩施专署所辖八个县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只有22475个学生,文盲占总人口数的80%以上。宜昌地区的长阳县,最接近汉族地区,在历史上学校教育的发展较早,但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学校也濒于绝境。
    渝东南土家聚居的五个县,在新中国建立前,除有4所简易师范外,只有11所中学,绝大多数还是初级中学;小学739所,可是,多数学校只有几个或十几个学生,甚至有的学校还没有教师和学生,其落后面貌,可想而知。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民族教育,所以土家地区的民族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目前,吉首大学、湖北民族学院、武陵大学、三峡大学已先后建立起来。据2001年统计,恩施州有2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8429人,教职工1855人,湘西州吉首大学,在校学生7841人,教职工1296人。
    湘西自治州到1985年,有普通中学208所,其中有完全中学47所、民族中学11所,在校中学生101252人,中学教师10348人,比1949年是十倍乃至几十倍地增长。全州有小学3757所,其中有民族寄宿制学校10所。在校小学生411235人,小学教师17177人,发展速度很快。到20世纪末,湘西州已普及了初等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7%,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形成了高、中等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到近三千所,在校学生44万人。
    恩施自治州1985年已有普通中学397所,小学有3541所,其中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有小学357所,普通中学28所,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有小学450所,初中33所,高中5所。一州两自治县的中小学教育较新中国建立前有较大发展。据2001年统计,湖北一州两自治县有中等专业学校3所,在校生2911人,教职工228人;普通中学248所,在校生242816人,教职工14302人;职业中学10所,在校生6658人,教职工714人;小学2088所,在校生42.58万人,教职工1.96万人。教育事业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各类学校,到1985年,已发展到389所,其中有小学357所,普通中学28所,新中国建立后的建校数是解放前的11.8倍。长阳土家族自治县,1985年已有高中5所,初中33所,小学450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9%。
    渝东南5个自治县的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到1986年为止,5县总计有中、小学2596所,为1949年的3.29倍;各民族在校生42.33万人,为1949年的10.9倍;少数民族在校生已达24.5万多人,占自治县在校生总数的58%。恢复和建立民族中小学3所、寄宿制民族校点56个、民族班154个,有寄宿生8174人。到2001年,渝东南有中等专业学校l所,在校生及教职工数千人;普通中学99所,在校生104395人,教职工6901人;职业中学6所,在校生2834人,教职工445人;小学1246所,在校生28.48万人,教职工1.22万人,各类学校均已迅速发展,土家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湘鄂渝黔四省市接壤地方的民族教育得以蓬勃发展,是与从汉区来的大量教育干部和教师无私地援助分不开的。土家族、苗族和汉族人民在共同建设山区的过程中,互相学习,才使民族教育得以顺利展开,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教育繁荣,民族教育的繁荣,又促进各民族的进一步团结。1978年湘西自治州龙山县乌鸦乡要建中心学校,当找二坪乡商量购买五亩多良田作校址时,二坪乡的村长和群众说,这几年来,乌鸦乡为我们提供了良种,传播了先进技术,每年给我们乡600多人治病,还帮我们解决烟叶、药材的销售问题,修学校对两个乡的各族人民都有利,不要提买田的事,你们看中了哪里,就在哪里修。这所学校修好后,成为当地各族子女学习、团结的学校。在四省市接壤地方的这种民族团结友爱的学校较普遍。
医药卫生
    在旧社会,土家农民受尽地主、官僚的盘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温饱难得,因而发病率很高。那时,不仅村寨里无药无医,就是较大的县城,也往往缺医少药。湘西10个县在1949年仅有医疗卫生机构15个,病床132张,医护人员不到500人。恩施州8个县新中国建立前只有8个小医院,110张病床,654名医护人员。渝东南5个县只有5个卫生院和县医院,每院有医护人员3至7个。各县的城镇只有几个中药铺,看病的中医师,往往只有一两个人。而这些卫生院所的设备简陋,如石柱县城有一个趣闻:1948年,国民党伪县政府的一个警察,下肢被手榴弹炸断了,送到县卫生院,可是医院没有动手术的医疗器械,国民党的官吏却硬要强迫医生治伤,那个医生无法,便用屠夫的宰羊刀和炮匠的钢锯作了截肢手术。县城里只有有钱有势的人生了病,才请医生或上卫生院去治病。广大的城镇平民是没钱看病、买药的。农村的土家人有了病,就采草药熬煎或敷涂,全靠土方土法治病;在治不了时,往往去求神拜佛。遇上灾年,瘟疫流行,甚至整村的人都要罹难,有的家庭几代人同时死去,断了“香火”。武陵山区在新中国建立前疟疾、天花、鼠疫、霍乱、伤寒、麻风等传染病几乎连年发生,死亡率非常高。1944年到1945年湘西大庸县天南乡伤寒蔓延,11个月内死亡2000多人。1943年酉阳龙潭镇上霍乱横行,每天下葬的尸体多达20余具,真是“处处见僵尸,户户闻号泣”。哀鸿遍野,悲惨之至。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土家族地区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极为关注,努力在四省市交界地方发展卫生防疫、保健医疗事业,以增强各族人民的体质,使土家城乡的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湘西自治州现有县级以上医院21所,区乡医院324所,床位5297个,较1949年增长42倍,医护技术人员5441人,较1949年增长11倍,其中有少数民族2264人,这支队伍正在发展壮大。
    恩施自治州至1985年医疗卫生机构有756个、病床7174张、卫生技术人员9385人,其中有个体开业人员165人。宜昌地区的长阳、五峰自治县,都建有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建站和药检所等。到1985年,长阳还建有16个区(镇)卫生所,60个乡(镇)卫生所,429个村卫生室,共有病床708张、医务人员1132人;乡村医生415人、卫生员539人。五峰还建有区镇卫生院10个、农村卫生所32个,共有402张病床。医务工作者713名,乡村医生164名,卫生员142名,接生员202名。到2001年,湖北一州两县已有卫生机构280个,床位7106张,卫生技术人员10132人。
    渝属的五个自治县,在2001年,已有卫生机构427个,床位3898张,卫生技术人员5367人,卫生事业正迅速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为了帮助土家族地区克服缺医少药的困难,在四省市边区兴建医药卫生机构过程中,曾多次组织医疗队去土家族山寨,送医送药到山乡,为土家农民进行免费治疗。也曾多次动员和组织汉族医生到土家山寨扎根,与土家族人民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来解决卫生防疫、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不少的汉族医生已经在土家族地区生根、开花、结果,使土家族的防疫医疗队伍得以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湘西自治州龙山县医院院长罗光楠,恩施自治州咸丰县医院副院长周祖武都是汉族支援土家族地区扎根山寨的典型。
    周祖武1956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1960年他为了支援少数民族山区,辞去协和医院医师职务,拜别在武汉家中年近七旬的父母,毅然来到鄂西咸丰县,扎根在山寨25年,支援了土家族、苗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当时,咸丰县人民医院外科,一无麻醉师,二无手术助手,连动手术时必需的手术台、无影灯也没有,他就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救死扶伤的神圣事业。他到咸丰的第三天,就为一土家妇女切除了重达20多斤的卵巢肿瘤。从此,他是“神医圣手”的美名就远扬土家山寨,方圆几百里的人,都纷纷前来求医。1960年冬天,在不满三个月的时间内,他即成功地做了子宫脱垂手术120多例。周祖武在山区行医的岁月里,走遍咸丰县两个镇、八个区,总面积达2550平方公里的山山岭岭,攻克了开颅腔、接肢、左肺叶切除、膀胱癌切除等等的手术难关。他不因精通外科手术而满足,还把医术扩展到儿科、妇产科和内科,总是孜孜不倦地以解除土家族、苗族患者的病痛为己任。中国科协授与他“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各族人民誉他是“土家苗寨的好医生”。
    中国各地的医学院和鄂西医药专科学校,都先后为土家族培养了一批掌握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的教授、学者、专家。四省市接壤地区的医药卫生保健研究工作,也取得较大的进展。
    由于现代化的医疗卫生事业在四省市土家地区的日益发展,不仅消除了霍乱、麻风、疟疾、天花、头癣等病的传染,防治了地方病的蔓延和扩大,也使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据调查,湘西自治州在新中国建立前和建立初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0岁左右,到1978年,已提高到60岁以上,正如民谚所乐道的那样:“千年病根今日断,人寿年丰乐太平。”
体    育
    勤劳勇敢的土家族先民,在与大自然和外敌的争斗过程中,创造了以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的各种竞技运动,土家子孙世代相传,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土家族的传统运动形式。
    土家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很多,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是竞技运动,如拔腰带、拔河、拔旱船、踩竹马、踢毽子、荡秋千等;二是健身运动,如举石锁、抵贡、连撬棍、气功、武术、登山、爬竿等;三是表演运动,如板凳龙、肉连响、撒尔嗬等。
    土家族也和其他民族一样,体育活动的萌芽——竞赛与游戏产生很早,不少是土家族先民在处于原始社会的发展阶段时,随着氏族部落的出现就开始萌发的;有的产生于军事、医疗、原始信仰、节日、礼仪、风俗等社会活动之中,往往用“戏”、“艺”、“舞”等形式来表达。远在传说时代,巴人就有以剑击石的掷剑竞技;还有划土船比赛;并以这两项比赛的取胜者为推举部落首领的条件。殷商末期,巴人有军事操与歌舞结合的运动形式,而且还用于周武王组织的反殷联军出击朝歌的阵前。至唐代,巴人舞还保持着“矛渝”、“安台”、“弩渝”等军事器械操运动形式,至今永顺、龙山、来凤、秀山等地土家群众的玩“摆手”、“跳社巴”仍保持着大量军事操动作,特别是“大摆手”动作粗犷有力.振动幅度宽,运动量大,应是土家族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历史上土兵善战,在史籍上早有记载,他们被誉为“神兵”,或称“湖广土兵天下虓”,扬名海内。他们在秋冬必须进行操练,还要接受土司在操练场上的检阅,表演军事操、武术、气功等等。习武早已成为土家的传统运动形式,在社交活动中,比武已成为女子选婿的一个重要条件。习武在土家族中早已成为社会风气,近代还保持这一优良传统。
    “肉连响”是土家先民劳动歇憩、健身的娱乐活动。他们以双手进行周身的自我按摩、拍打,同时配合各种身法、腿法,不停地运动,时而扭腰转体,时而蹲腿跳跃,时而滚翻身体,以达到舒筋活血,消除疲劳,强壮体魄的目的。
    “板凳龙”是土家族和中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表演项目。土家族传说,在很多年前的一个春节,土家群众集聚一起,观看龙灯表演,有三个青年越看越起劲,很想亲自试一试,扎一条龙灯吧,时间来不及,抢别人的来玩又不行,急中生智,他们抓着一条长板凳当龙灯玩弄起来。以后一代接一代地把这种玩法套路传下来,逢年过节,总要玩“板凳龙”。
    “滚龙蓬箫”也是土家喜闻乐见的运动形式,表演者一手持蓬箫,一手握快板,用蓬箫有节奏、有规律地碰打身体的各个部位,时而蹲跪,时而坐卧,时而边滚边击,全身运动,动作雄健有劲,粗犷大方。在来凤、宣恩和咸丰等土家聚居地,早春时节,身着湘波裙的土家青年女子,结队拥到高耸入云的秋千架旁,两人一组,登上秋千,双手握绳,一站一蹲,使劲用力。蹬动踏板,前后摆动,荡漾高空。有时,还有成群结队的土家青年用咚咚喹伴和,把戏、舞、乐结合在一起,“两人秋千”也是土家青年的传统体育项目。
    20世纪20年代以来,通过土家族在内地学习的学生,或汉区通晓现代体育的教师到土家地区学校执教,才把现代体育的球类、田径、游泳等项目传人山区。但是,现代体育项目,在土家族中发展的较缓慢。因体育师资奇缺,体育场地和设备都十分简陋,使有些竞技项目不能开展比赛活动。广大的土家人在劳动中要攀山越岭,所以只有少数人在农闲或节日,才搞些练功习武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事业。到20世纪80年代,湘西自治州共培养了专业体育人才425人,等级运动员328人,等级裁判员115人,共有103000多人达到国家的体育锻炼标准。大庸的赵继书练就一身好气功,多次出国表演,获得好评。
    恩施自治州建立少年儿童业余体校9所,州民族体校6所,运动场1762个;有15508名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培养出一大批体育运动骨干和优秀运动员,有42名运动员被输送到省和国家的体工队。现有各级裁判员196名。1986年湖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在恩施举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达140余个。
    自1982年开始举办的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均有土家族地区的土家族运动员参加,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湖北省代表团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8块金牌、3块银牌、7块铜牌,金牌总数在全国34个代表团中排第四。

凤凰古城旅游接待中心
独立成团咨询专线:400-8830-999
散客拼团咨询专线:微信:13207445888
自助游线咨询专线:微信:18974493319
自驾车游咨询专线:微信:18974413622
商务会议咨询专线:微信:18974413522
报名流程
1——选择来张家界的交通方式
2——选择更好更合适您的旅游线路
3——联系我社进行详细咨询
4——按照您的要求进行行程确认
5——导游在出站口接站启程
凤凰旅游线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