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凤凰古城旅游网>>民俗民风

走进凤凰——人文篇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www.i7fh.com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6日

人文篇

   

     乡土文学巨匠沈从文故居
    旧居介绍:座落在沱江古镇中心中营街的沈从文故居,是
一座最典型的当地民居四合院建筑。始建于清同治五年(公元
一八六六年)。据传,沈从文的祖父署领贵州提督沈洪富,因不
满当时朝庭的统治,辞官归回,把原南木坨的旧房卖掉,又在此
地买地建房,修起了这座融民族色彩和地方风味于一身的四合
院建筑。沈宅建筑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分为前功尽弃后两进,
中间留有天井。前厅左右开间三间,中有过庭。后厅开间三间,
左右配有厢房。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小巧灵珑,历经一百三十多
年,至今保护的十分完整。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曾经居住过他
的祖父、父亲以及沈从文兄弟等三代人。清光绪二十八年(一九
零二年),沈从文出生在这里。著名清朝将领沈洪富不幸中年逝
世(逝世时年仅31岁),到沈从文父亲时家庭已经败落。不过,
小小沈从文还是一个锦衣玉食的官宦后裔。沈从文从小聪明过
人,性情顽劣陶气,讨厌私塾坐读,喜好交友玩游。在父母的严
教管束之下,终改不了他顽劣陶气之气。在这座管教森严,充满
书卷气的四合院里,沈从文渡过了他的幼年、童年和少年。
    一九八二年,离别了家乡七十多年的沈从文,带着浓浓的
乡情和深深的眷恋,带着夫人张兆和回到了凤凰故乡。参观了
家乡的名山秀水,拜访了童年儿时的好友亲朋。但最使他留恋
和最难忘怀的还是他曾经住过的四合院木屋。五月二十二日那
天,初夏的阳光和暧清柔,古城静静地躺在秀美的阳光里,沈从
文带着夫人张兆和,踏着平坦光滑的石板路,来到自己曾经住
的木屋游观。老人的脚步放慢了,神情十分庄重严肃,他左看
看,右瞧瞧,用苍老的双手轻轻抚摸着那散发着霉气的木板和
墙柱,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当他走到自已出生的那个房间时,
驻脚凝视了好一阵,是在回味童年天真无邪的故事,还是在追
忆父母教诲养育自己的深恩。看着,看着,老人的双手在慢慢地
颤抖,昏花的眼里不由得掉下了几滴眼泪。此情此景,真是此时
无声胜有声。张兆和老人看见自己的丈夫如此动情,怕出什么
意外,立即上前把沈老带出房内,在外面的过庭中坐下休息,好
让他的心情平静下来。在离开故居的时间里,沈从文一步一回
头地朝后看看。故居面前,留下了老人痛丑的追忆和深深的眷
恋。
    灵气: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鱼则秀。这座精巧
而又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因沈从文的名字而深深地刻印在中外
游客的心中。一百多年来,她饱经雨雪风霜,在岁月的磨练中打
造她旷古的灵气。如今,主人已去,房净楼空,但她的每一块砖
瓦。每根屋柱,及其这方小小的四合院,无不蕴藏着屋主人坎坷
的人生经历,无不流露着屋主人动人心脾的传奇故事。
    作家之路:当你跨进这座砖木结构特殊建筑的四合院时,
一股景仰之.隋欲然从心底升起。历史的长河,岁月的风尘,人生
的旅途,每一个人都有自身选择的人生道路。一代乡土文学巨
匠沈从文,就是从这里起步,走出凤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全
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的
题词,就是最好的注脚。
    “人生朝露,文学千秋。”
    是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生就像一滴朝露,瞬急即逝,
但作为陶冶人们的精神情操,浇铸民族灵魂的文学,将和沈从
文的名字一样,光照日月,永传千秋。’
    岁月流痕:前栋右侧陈列室:
    一九二一年在保靖;军旅生涯。
    一九二八年在上海;创作在巅峰时刻。
    青年沈从文;一个充满理想信念的学子。
    一九三四年于北京中山公园;岁月的残页。
    一九三五年与夫人张兆和在苏州;最和谐的相聚。
    在这十四年的时间里,忠诚的记录了沈从文的人生旅程,十
四年是沈从文成名成家的时期,也是沈从文最亮丽的一页,是他
人生旅程的闪光点。在这一时期里,沈从文摒去世俗的卑视,划
起人生的双浆,在纷繁舀乱的尘世里拼搏、奋争、遨游,像一棵野
草挺立在俗气的社会底层,用如椽的大笔,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扑
发着乡土气息的文章。沈从文成功了,终于在圣洁高雅的文学殿
堂里站有了一席之地。壮哉从文!伟哉从文!
    《湿湿的思念》
    这是一个充满益爱温隋的少女吐出的心声。沈虹这一代,与
祖父一代相比较差距甚远,但作为一个沈家血管里流出的血浇铸
成长起来的沈家孙女,唯有这样的爷爷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爷爷
去了,带着他苦难童年的回忆和对文学的执着与追求去到了那个
世界。作为孙女的她,对有这样一位善良慈祥而又成就辉煌的祖
辈,苦苦追忆和思念之情,就好像三月艳丽的春晖,时时刻刻萦绕
在心头。那湿湿的思念,是少女对爷爷的景仰,是少女对爷爷的感
念与崇敬,是少女对爷爷赤诚的热爱。不,是一个有热血的纯情少
女对一个尊敬的前辈和伟大的作家纯洁朴实的真情。.
    岁月履痕:
    从一九—七年至一九八八年,前后共61年的时光。在六十
一年的日子里,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
到迎来解放,从整风反右到文化大革命,从下乡牛棚到获得解放
新生,忠实地记录了沈从文坎坷,苦难的征程,乖戾多桀的命运。  ,
以作家宽阔的胸怀,秉性坦率的品德,善改人意高尚的情操,终宙
于赢得了历史的认可,社会的肯定,人民的崇敬,从而获得了新
生,把他定格在乡土文学作家的莹屏上。毳老之年的沈从文获得
了享受部长级待遇。在鲜花与掌声之中,在夕晖灿烂的皇城,终
于走完了他86岁的人生旅途。沈从文的名字连同他价值无穷
的作品,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的历史史册。
    斗室沈从文童年寻梦:
    这问小小的房间,是沈从文童年读书的地方。童年,这个闪
着艳丽色彩的字眼,是每个人生起步的摇篮。但沈从文的童年
却充满了古怪、充满了梦幻,充满了离奇。陶气、顽劣、且又充满
侠气与倔强,奠就了他步人文学殿堂的阶基,张扬他个性的追
求与解放。沈从文的童年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永远活着:一座白玉石沈从文雕刻头像,一张半圆形古
旧桌,一只精致的竹篮,几幅扬溢着文彩深情的挂联,这就是作
家皋生那一个世界的天堂。沈老微笑的面容,多么显得随和与
慈祥,似乎听到了作家温和切诚的话语,仿佛听到了沈老频频
的心跳,音容笑貌犹在,沈从文没有死,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
间。
    物是人非:
    当你走进这间房屋时,迎面一张潭木旧书桌就展现在眼
前。这张书桌是从北京沈从文的家里运回来的。上面坑坑洼洼,
浸染着岁月的风霜,流淌着作家辛勤创作的汗水。在这张普普
通通的檀木桌上,作家创作了大量的文化精品。著名的中篇小
说《边城》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写成的。书桌的陈旧和书桌上逞
现的裂痕和眼点,记录着作家创作历程的履痕,刻着作家的艰
辛,凝结着作家的智慧与胆实,也深刻地展示着作家一生创作
丰硕的成果。从这张充满裂痕的檀木桌上,你应该得到什么启
迪与思考?
    作家诞生的摇篮:这张简陋而又陈旧的木架床,既是湘西
民俗浓缩的展示,同时也是旧时代小康人家生活的再现。看他如
此普通,如此平凡,一代乡土文学巨匠沈从文就降生在这张木床
上。传说,沈从文出生的时候,满室豪光闪闪,瑞气呈彩。沈从文
的父亲喜至不甚,预言,我家降下了文曲星,此子今后必成大器。
沈从文的父亲言中了,沈从文果然成了名播中外的伟大乡土作
家。藤椅上的梦,在这间陈列室里,摆放着一张用树藤制作的藤
椅,一架旧式的放映机等。这些实物都是沈夫人张兆和老师捐献
的。这些陈旧而又简陋的物品,都是沈从文生前常用的用品。从
这些十分陈旧而又十分简陋的用品,充分展示了勤俭节约、不追
求奢侈豪华的纯朴生活,表现了沈从文淡泊名利,纯朴厚实的优
秀品德,甘于清贫寂寞与世无争的高尚情操。他虽然名冠著名
作家,但生活如此浅淡清贫,这就是作家沈从文一身生活实实
在在的真实写照。
    幽深小巷访名宦———熊希龄故居
    故居旧史: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实业家熊希龄,曾
任袁世凯政府的财政总长、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是凤凰县一
位担任宰相的名宦大臣。熊希龄老家祖居凤凰县水打田乡牛拦
山村,世代务农,他于清咸丰年间离开牛拦山村全家迁居凤凰
古城居住,从事桐油贩运的经商活动。几年后,家里小有积蓄,
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在现在的文星街这个地方购买了一块
地皮,建起了这栋小巧灵珑木质结构的平房,这就是现在的熊
希龄故居。
    一个古巷里的神童:俗话说:“凡是有成就的人物必须从小
磨练,励其精骨,冶其性格。”在古城凤凰熊家并不是什么殷实
大户,仅是丰衣足食的小康人家。熊希龄于1869年出生于这个
家庭,从小受到父母的教育和影响,勤劳俭朴,勤奋好学,成为
学识渊博,文思敏捷的神童。传说,l2岁时的熊希龄前往省城应
拨贡试,乘船由沅水而下。行至中途,遇到一只大官船,命其减
速停靠。熊希龄对官船上的兵士道:“凤凰熊希龄在此,务拦截
于我。"兵士听到熊希龄三个字,立刻尊报船上大官。船上大官
听说是熊希龄,早听说他是湖南的神童,想试一试他的才华。于
是亲自走出船舱,果见熊希龄站在船头,身体瘦弱一副文呆呆
的样子,那有一点神童的模样。遂顺口出一联道:“二舟并进,橹
肃那及帆哙。"意寓文官鲁肃没有武将樊哙能干。熊希龄文思敏
捷,不假思索随El对道:“双管齐吹,笛清那及箫和。”也以武将
荻青和文官萧何相比较,意寓为获青虽武艺高强,但比不上汉
朝承相萧何有才华。船上武官看见熊希龄很快对出此联,果然
名不虚传。遂吩咐船家避开熊希龄的船,让道让熊船先行。从此
“神童”熊希龄的名字传遍了三湘四水。
    星月依旧,物是人非:当你走进文星街小巷,熊希龄故居几个
大字立刻映人你眼帘。这是前湖南省委书记现全国政协副主席毛
致用题的词。在大门的两边,一幅醒目的楹联展现在你的眼前:
    一片赤诚爱国盼中华振兴
    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才
    这幅构联构思新妙,内涵深刻,高度地概括了熊希龄赤诚
爱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一生,熊希龄不愧为中华民族
的优秀儿女。
    壮者希龄:进入大门右侧的陈列室,屋里展示的照片、文字资
料、影印件、皮箱等实物,无不生动揭示了熊希龄一生学习、成长、
成材以及归隐的不平凡·生。从这些活生生的实物照片,我们可以
清楚地了解到他的一生。壮哉希龄!伟哉希龄!
    天井坪的童戏:这是一块平坦而又洁净的天井坪,也是熊
家特有欢聚娱乐的地方。童年的熊希龄经常在这块天井坪里游
戏走玩。天井坪里留下了他童年的倩影,寄托他少年无穷的追
求和志向。 
    旧物证斯人:天井坪的左侧,有一座小小的柴房,里面装置有
木碓、石磨等实物。这说明熊希龄的父亲虽然身居城内,但不忘记
农民的本色。经常要家人冲一些包谷杂粮拌米煮着吃,磨麦粉,打
豆腐之类,都是在自已家里进行,不请工,不求人,这就是一个农
民勤俭持家,不求奢侈浪费的农民本色。熊希龄小时候最喜欢看
人家冲碓和推磨,并且自己也要到碓房试一下。由于生活在这种
特殊的环境里,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培养了熊希龄热麦劳动,关
心人民疾苦,勤劳好学的优秀品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故事。
    有一次,趁家人不在碓屋的时候,熊希龄背着母亲一个人走.
到柴屋去冲碓,一不小心,脚被陷进石缝里拨不出来,熊希龄又
痛又急,就嚎陶大哭起来,母亲吴氏夫人听见哭声,慌忙走出门
来,把熊希龄抱出碓屋,并狠狠地打了他一耳光。并交待家人田
婶,以后不冲谷物时将碓屋门锁上。从此,熊希龄再也不敢到碓
屋冲碓了。 
    一座小屋见匠心:这座精致矮小的房屋,修建于清咸丰五年
  (公元l855年),木质结构,穿斗式斜山顶,共l20平方米。古色
古香,是显著的山居农舍建筑。正房分一厅两室,后配有灶房和
火炕,这是因地太小,建筑师考虑到居室面积,充分利用地方,体
现了建筑的匠心。
    景仰评名士:正房大门两边,由著名爱国人士教育学家蔡元
培为熊希龄撰写的楹联。
    上联为:官海倦游还山小试慈幼院
    下联为:鞠躬尽瘁故世惜无老子军
    蔡元培深知熊希龄的为人和他的政绩,坦诚的说明熊对官
场的厌倦和愤恨,退出官场隐居香山创办了慈幼院,为国家和民
族培育救国救民的人才。下联叙说熊希龄为国为民,呕心呖血,
鞠躬尽瘁,奉献了一生的心血。可惜从此没有这样热爱祖国救国
救民的忠贞人士了。楹联既展示了熊希龄的精诚奉献和不朽的
功绩,同时也充分表达了蔡元培先生对熊希龄追忆和悲才惜英
的深情。  
    江山待有人才出,伟人惊语评希龄:
    堂屋中,在铺着红色丝绒桌布的方桌上,端放着熊希龄半身
铜像,庄重肃目,勃发着一位慈祥和善的英气。这是由北京当年
慈幼院毕业的学生来凤旅游瞻仰熊希龄故居时捐赠的,表达了
当年学子们对老师熊希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熊希龄是全中国的一流人才,是国家的栋梁。毛泽东、周恩
来、胡耀邦等国家领导人对他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毛泽东的评价:   
    “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
过许多好事的。”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对熊
希龄做出了这样高的评价,可见熊希龄在中华大地是有很高地
位和名声的。
    周恩来对熊希龄的评价:
    熊希龄是袁世凯时代第一流人才,是内阁总理,熊希龄的
事,我看后就记得很清楚。“这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社会主义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对熊希龄这位当年的总理也是十分景仰
和敬佩的。
    胡耀邦对熊希龄的评价:
    凤凰有这么多人物,真不错,是个出人才的地方。人们说,
“希龄是神童,可见他从小就会读书。
    前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胡耀邦,对熊希龄为什么成为有名的
人物,是因为他从小就奋发读书。胡耀邦同志称赞腿个出人才
的地方,有很多在国内外有名声的人物。凤凰是块风水宝地,山川
秀丽,地灵人杰,凤凰.无隗于这个美丽的称号。
    全国人大副委长雷洁琼的题词:
    熊希龄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慈善事业家,他创建了北京
香山慈幼院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对我国慈善和教育事业
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位全国人大副委长雷洁琼就是当年慈善幼
儿院毕业的学生,也是熊希龄的学生。熊希龄虽然已经离我们而
去,但是,他的学生以及祖国人民,永远还深深地怀念着他。
    张张实照留史痕:   
    ——熊母吴太夫人照片   
    ——熊希龄与朱其慧夫人全家合影照片
    ——能希龄父母亲卧室睡床
    ——熊家煮饭用餐的灶房
    这些实物照片,清晰可见。熊希龄及其家人当年生活工作的
动态,一幕幕映现在我们的面前。熊家是一个显赫名声厚望的家
族。岁月流逝,物换星移,当年的熊氏家族安在哉,给我们留下了
一深深的思念……
    正堂右室:
    ——熊希龄夫人毛彦文教授的照片   
    ——熊希龄青年时代的照片两张
    ——l930年熊希龄全家合影的照片
    ——熊希龄与毛彦文合影的照片
    ——朱其慧夫人的照片(1876—1931年)
    ——熊希龄及其长女熊芷合影照片
    ——熊希龄与内侄女朱曦合影的照片
    ——熊希龄童年的书房及其卧室
    ——后宅为全家烤火的火坑
    这一室里照片及家物很多。照片的映现,不仅是一个时代,一
个生活断面,一部生活史书。从这些众多地实物里,我们清楚地看
到当年熊氏家族是多么的富有,多么地团结、多么地极富生活情
趣。从他一家人的生活成长,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繁荣,一个
民族的振兴,都需要我们每个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都要竭尽全
力,团结奋斗,把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阴蠢威严的提督衙门——田兴恕故居
    在东正街的中段,一座阴森威严的古老建筑。至今给人们
留下了神秘莫测的幻想,这就是当年官名显赫提督巡抚衙门田
兴恕的故居。在古城凤凰有一句民谚:“军政两界有名人,三岁
儿童都知名;武有田兴恕,文有熊希龄”政界熊希龄官做到内阁
总理,位及人臣,也就是皇帝手下的宰相。田兴恕官做到贵州提
督、钦差兼巡抚大臣,官到一品,被称为清王朝的封疆大吏,成
古城凤凰军政两界的首辅。田兴恕祖居苗族地区的山江镇麻
冲乡麻冲村,祖上三代务农。到田兴恕时家庭败落,父亲病死,田
兴恕和其母靠乞讨为生。清咸丰元年(公元l851年),田兴恕正
好十五岁,镇竿直隶厅招募士卒,田兴恕就投军当了一名厅城士
卒。太平天国起义,战火燃遍了大江南北,清庭岌岌可危,田兴恕
投在著名将领曾国藩麾下,当一名管带。他作战勇猛,计谋多端,
经过大小数百次战役,转战大江南北,由一名士卒当上了一名领
军作战的将军。他25岁当上提督,26岁当上巡抚兼钦差大臣,成
为有名的清朝青年将军一品封疆大吏。后因在贵州杀了有名的
法国传教士文乃尔,获罪被流放到新疆。同治十三年(公元l874
年)释放回归故里镇竿。于当年修建了提督衙门。清光绪三年(公
元1877年),田兴恕病故在家,享年41岁。天不假年,一代将星
殒落,古城豪门从此失去一位将佐。田兴恕由一个放牛娃出身,
当上了清王朝的著名将领、一品封疆大吏,不是奇迹也是奇迹。
古城凤凰这片肥沃的红土地,孕育滋养了无数的将才文豪秀士,
这就是它的最大的神秘和奥妙。
    抗英名将——郑国鸿故居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l777年)在凤凰古城西南杜望峒的都
桐村,一个婴儿坠地,郑氏家族又添了一个男婴。古老的村寨沉
浸在一片欢乐喜悦之中。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定海三总兵抗英民
族英雄之一的郑国鸿。在近代史上,郑国鸿是中华民族反抗西方
列强侵略中国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是古城凤凰步入近代以后
的第一位名人。可以说,郑国鸿的出现,是古城凤凰名人链条中
最重要的开创型的人物。
    据史书记载,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19岁的郑国鸿从军
手伯父郑廷松麾下,郑廷松时任镇竿千总。郑廷松在一次战争中
遇难,郑国鸿过继伯父为子,承袭云骑慰世职。l841年英军攻占
定海,三总兵英勇抗敌。六十有五的郑国鸿将军,身先士卒英勇
杀敌。在敌众我寡的危急情势下,郑国鸿视死如归,挥舞大刀独
闯敌阵,身中数弹,最后在竹山门炮台壮烈殉国,用自己的忠诚
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抵御外侮的壮丽凯歌。
    郑国鸿故居在沙湾万寿宫右侧。郑家在外为官多年,全家早
已迁居外地,此地只留下了旧居的宅址。站在一块长方形的泥土
中,依稀可见一些残砖片瓦,浑身泥污苔锈,给人一种人是物非
的感觉。又有何人曾想到,当年王谢堂前燕,飞人平常百姓家。这
位芳名百世的将军郑国鸿,以无畏和英勇,忠贞为国。他的旧居
已殆,但他精魂还在,英名永存,我们从郑氏的祖居地上,应该得
到何样的思考与情感呢?
    百年老屋觅诗魂——田星六故居
    在秀丽如画的观景山下,在百年古井的洞垴上,有一座前后
两进古老木质结构的房屋,百年风雨,饱经风霜,古老的房屋已
显得十分陈旧了。这座以木质结构的古屋,就是著名南社诗人
田星六的故居。
    田兴六,名兴奎,号晚秋堂居士。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幼年好学。19岁时参加童子试,因赋诗:“晚凉巷尽洞庭
秋。”为学台江标所器重。几年后,贡入太学,补岁进士。后留学
日本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秋瑾等人,加入“同盟会”。他与著
名诗人柳亚子交厚,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歌,忧国忧民,用诗歌
抒发情感,与贫苦群众同命运共呼吸,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堪称古城凤凰诗苑第一人。
    田星六故居是一座普通的民居平房,前后两进,均为两层房
屋建筑,房屋历经百余载,但至今保护完好。目睹旧房已是百年
风雨,顷怀诗魂欲寻他年佳境,岁月的流痕历历在目,房屋依旧,
人去物非,请问诗翁,还有多少绝妙诗句能够唤起今人的情趣呢?
    湘西王王府遗址——陈渠珍故居遗址
    提起陈渠珍这个名字,在湘西各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在湘西古老的这
块地方,地方割据军阀陈渠珍,坐镇湘西,偏安一隅,时间长达
三十余年。民国十六年(公元l927年),陈渠珍接手新编三十
四师师长。1944年被推选为湘鄂川黔自卫军政委员会主任,故
一统湘西各县,独霸湘西,成为名副其实的湘西王。
    陈渠珍虽然独霸湘西,威镇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但他恪守职
责,封疆保土,既保护了湘西这方的安全,同时为统一湘西,发
展湘西地方的工农业生产,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一九四九年,
陈渠珍审时度势,主动向中国人民解放军献地献土,和平解了
湘西,使湘西人民得幸免于战火灾难,应为湘西的有功之臣。
    陈渠珍担任湘西王后,在各地都有其临时居住的公馆,但
他真正居住的地方应是其祖居老屋陈家老屋。陈渠珍老屋(即
湘西王府)在现在的西门坡县人民法院居住地。一九四九年和
平解放凤凰,一九五0年陈渠珍全家迁居省城,西门坡的陈氏
老屋就空置于处。陈渠珍的房屋占地五亩,整个西门坡顶为其
古屋,有正厅、正房、偏房、书楼数十间,古色古香。留有古风遗
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已被拆毁,八十年代初在此修了法院,
其基房屋全部拆毁不留痕迹,时过境迁,太为婉惜。当年显赫的王
府车水马龙,差役家奴帮庸成群,堂前笙歌燕舞。湘西王出入府
第,刀枪箭戟林立,前呼后拥,保护人员列阵,是多么的威风气
派啊!曾几何时,王冠坠落,人去楼空,又是何等的冷落凄凉啊!
   历史长河滚滚,浪花淘尽英雄,陈氏王权虽然已折戟沉沙,
但历史的遗物还在,史事还在。遗憾的是,这些湘西王府最富特
色的建筑连同它的许多文物古迹都一齐消失殆尽,可惜啊,这历
史的悲哀和愚笨,难道还有什么可以更诅咒的事吗?
    竿人猛将总兵官府——刘仕奇故居
  刘仕奇凤凰水打田乡人,从小家贫,受冻挨饿,意志坚定,
勇力过人,不甘居于人下。l6岁投军从戎,编人湘军,攻打太平
军,攻克了镇江、扬洲、仪征等州县,升为兰翎千总。同治三年
(1864年),在湘军曾国藩的总指挥下,带着竿军一伙卖草鞋的
亡命之徒,冒着滚木擂石,顶着枪林弹雨,爬上天京(即现在的
南京)城头,一举攻下了天王府,立下了赫赫战功,赐二品封赠,
以总兵简用,收复省城后,旨加简放提督。后同治皇帝喜其忠
勇,赏赐皇马卦提督衔任古州总兵,同治十年(公元l871年)
因病及枪伤发作,病死在四川任上,奉旨运回家乡凤凰水打田
乡安葬。
    刘仕奇原本农民出生,作战非常勇猛,由一个士卒当上了清
朝的二品大员,实属不易。他病死后,其家人返故乡居住,在古城
凤凰天主堂下方购买了一块地皮,修建了一座四合大院,又在东
正街一处地修建了一栋房子。一处已经毁坏,另一处依旧还在。
睹物视人,任你王侯将相,都将成为历史匆匆过客。不过,像刘仕
奇这样一位纯农民出身的人竞也能当上了清王朝的二品大员,
这是时势造英雄的典型范例,同时也给今人提出一个美好的思
索。
 英勇善战的苗族将领贵东兵各道——吴自发
    吴自发系古城凤凰吉信镇板参村人,苗族。清咸丰六年
(1856年)与同村村民吴自烈之子一同入伍,因作战有功,授西
路军统领。同治三年(1864年)升任镇远知府。同治六年(1896
年)病逝,后追赠为内阁大学士。
    吴自发为官清廉,十分体恤民情,为家乡做了很多利民之
事。清光绪六年(1886年)他用剩余的捐躯将士抚恤费在家乡
吉信修建了一座书院,这就是有名的三潭书院。光绪16年
(1896年)为古城安全计为靖边关维修加固,并在关后建歇亭
一座。他确是一位十分开明而又通情达理的苗族将军。吴自发
的故居位于吉信镇东北部的新梁子背后的弯里。占地面积20
余亩,砖木结构,大小30多余间,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为
吴自发亲手所建,至今保护的十分完好。

凤凰古城旅游接待中心
独立成团咨询专线:400-8830-999
散客拼团咨询专线:微信:13207445888
自助游线咨询专线:微信:18974493319
自驾车游咨询专线:微信:18974413622
商务会议咨询专线:微信:18974413522
报名流程
1——选择来张家界的交通方式
2——选择更好更合适您的旅游线路
3——联系我社进行详细咨询
4——按照您的要求进行行程确认
5——导游在出站口接站启程
凤凰旅游线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