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中的文昌阁
风景中的文昌阁
——沈从文母校漫忆
田玉生
山清水秀的凤凰古城,在沈从文的心目中,是一本难得的大书。而古城外南华山下的文昌阁小学,先生更是情有独钟。他在《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上许多课仍然放不下那一本大书》的文章中,讲述过孩提时代的求学经历:读过私塾,后来转到城里的新式小学,这里虽不必逃学,可是“照例也就什么都学不到”,半年后,又换到城外一所小学。“新学校临近高山,校前屋后各处是树,同学又多,当然十分有趣。”他回忆在这里上学的日子,因学会爬树而认识了约30种树木,认识了十来种草药,学会了钓鱼、采榛子、摘蕨菜,认识了许多雀鸟,许多野果树……先生热情有加地肯定: “学校环境使我们在校外所学的实在比校内课堂上多十倍。”
这所能使沈从文幼时“逃避那些枯燥文句去同一切自然亲近”的小学,就是文昌阁小学。l982年5月,80高龄的先生带着夫人张兆和,生前最后一次回家乡时,特地邀了他的表侄、著名画家黄永玉夫妇,著名书法家黄苗子等人,一同访问了魂牵梦绕的母校。照例,老先生怀着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向年轻的老师们深深一鞠躬。
文昌阁小学的环境能使先生如此钟爱有加,自然有它独特之处。我家就在文昌阁附近,小学时代全在这里度过。如今离开家乡半个世纪,在外边世界看过许多精彩事物,但在对比中才强烈地感到文昌阁环境之灵秀独钟,十分难得。
凤凰素有画乡之称。画乡人有着可贵的审美意识,总想把这座青山环抱、绿水护城的边地小镇,修造得比画还要美丽.于是很早便有了“奇峰挺秀”、“东岭迎晖"、“龙潭渔火”等八大景致。难得的是,文昌阁小学竞得天独厚,办在“南华叠翠”、“山寺晨钟”这两处风景之中。
“南华叠翠”是南华山的生动写照。南华山在古城南门外,林木繁茂,景色迷人。文昌阁就座落在南华山西麓,许多教室的窗外便是一帧帧绿色画作,去南华山几乎没有围墙阻拦,就像是去学校的后花园。抗战时期,古城响起了防空警报,老师便带着孩子们往山林里钻。有的老师还在玉溪边枝叶密茂的桐子树上挂起黑板,以天地为课堂照常上课。
再说“山寺晨钟”。前清的时候,凤凰古城大约有五六千人居住,但先后建造了寺庙楼阁近50座。始建于1905年的文昌阁小学本身,便是由文昌阁、阳明寺、魁星阁改建而成的,并且,仍然被一片寺庙楼阁所“包围”。与学校为邻的,有石莲阁、玉皇阁、阎王殿、财神殿、龙王庙、牛王庙、傅公寺等。暮鼓晨钟,此起彼伏地从古木森森、青烟袅袅的寺庙中流泻出来,回响在古城上空。于是人们突破了视觉的局限,把“山寺晨钟”作为值得欣赏的一大景观。大大小小的泥塑菩萨和妖魔鬼怪,全身彩绘,千姿百态,藏着很多故事和哲理,藏着很多绘画、雕塑、色彩的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吸引孩子们常在其间逗留。
风景中的文昌阁小学,校园本身也充满风景。小学依山而建,大致可分为四层。最下一层是操坪,坪边槐柳成荫,泉水环流。夏天,槐柳树上长着金绿色的柳蚕,我们把它的肠子在米醋里理直,便成了颇有韧性的钓鱼线。主校区在第二和第三层,其间有一半月形的荷池,池水从有名的兰泉下汩汩浸来,终年不涸,滋养着满池荷花。月池中有一石砌拱桥连接上下两层校区,办公室临池而建,掩映在一排四季常绿的芭蕉树中。荷池的一端是教室的空地,遍栽桃李树,而上一层的空坪隙地,则栽着高大的乔木,如梧桐、楠木等,分别体现出校歌“桃李化春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意境。再拾级而上,到校区的最高层,是中山堂。学童们天天做朝会的大礼堂,正中央有孙中山先生的像,两壁则画着辛亥革命烈士们的大幅半身像,写着他们的名字和简历。秋瑾、徐锡麟、伍廷芳等先烈人物,是小学生们从小就熟悉和敬仰的。
文昌阁小学,就是这么一所任你一眼怎么也看不完看不够的风景中的学堂。校址的选择,园林的营造,一花一木,一泉一池,无不体现了办学先辈们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良苦用心。
每个人都有过好玩好奇的孩提时代,但长大了,又常常忘记孩子的这种天性,甚至做出违背孩子们天性的事。沈先生不然,成了大作家后,他依然充满着童心和率真,替孩子们大声呼喊:“为什么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我的心总得有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先生对文昌阁小学的深深挚爱,也不难理解上个世纪30年代以前,这所风景中的学校,不仅走出过中外著名的沈从文、黄永玉,还走出过人民解放军早期将领朱早观、李振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冶金博士肖纪美,音乐家易扬等杰出人才。
历史在曲折中前进。文昌阁小学经历过风风雨雨的97个年头,如今正逢上兴盛发展的大好时代。就学校环境而言,一方面,“暮鼓晨钟”已经消失;另一方面,“南华叠翠”却更加绚丽迷人。如今南华山已经是国家森林公园,山更青,树更
密,花更艳,鸟更多,文昌阁还是在风景中。特别是近20年来,继沈先生为母校捐资修建藏书楼,并为之题匾,留下珍贵的墨宝后,旅美华侨校友谭德森先生的夫人吴保仁承谭先生的生前愿望,捐资修建了德森科技楼,而后黄永玉先生捐资并主导构思建造了气势非凡、造型别致的大礼堂。同时,黄先生还先后为母校题写了“文昌阁小学”校名匾、“朝晖楼”的楼名匾,并为母校捐赠了一尊亲手作的铜雕《童年不再》,倾注了一代艺术奇才对母校的无比钟爱。而这一切,又无不为风景中的文昌阁平添了新的风景线,也必将成为凤凰古城宝贵的文化财富。沈先生九泉有知,当为之开颜。